老年群体是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者
北京西城报

2025-07-01 11:02 语音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9日回信勉励“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强调“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号召老年群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担当。这封回信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年群体的深切关怀,更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议题:老年群体不是现代化进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重要的贡献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并发挥“银发力量”的独特价值,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历来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民间谚语,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中华文明对老年价值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年龄层面。如今,“银龄行动”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当那些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重返乡村讲台,当经验丰富的老年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指导技术攻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二次绽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这些老年志愿者将毕生积累的知识技能无私传递,实现了从“经验拥有者”向“价值创造者”的华丽转身,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共同事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老年群体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其潜在能量不可小觑。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其中相当比例是低龄健康老人,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银龄行动”通过现有的组织及平台,将这些分散的个体力量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能。在教育帮扶领域,退休教师的参与弥补了乡村师资不足;在医疗卫生战线,老专家下乡坐诊,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在社区治理中,老年志愿者的服务促进了邻里和谐。这种“老有所为”的实践,既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本质要求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体现了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全面把握和辩证思考。单纯的物质供养难以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适当的社会参与,恰恰能够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本身就是因为“有为”才能达到“有乐”。实践表明,当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社会的尊重,更是精神的愉悦和生命的充实。这种“有为参与式养老”,打破了传统养老观念的局限,开创了积极老龄化的新路径。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银发力量”的崛起代表着一种新型人口红利的释放。若能建立一个老年人才库并充分激活这一资源,必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当然,发挥“银发力量”要在尊重意愿、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贡献与个人幸福相统一。要进一步完善银龄人力资源,完善老年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力评估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公益性岗位,构建“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上海市推行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存储的服务时间可在未来兑换相应服务,就是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习近平总书记对“银龄行动”的勉励,学习后既感动又增强了信心。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享受幸福晚年的同时,找到贡献社会的合适位置,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老龄化挑战的化解之道,更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现代文明形态。这不仅丰富着现代化的内涵,更重新定义着“银龄行动”发展的深远意义。我相信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中,“银发力量”必将书写精彩的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