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报
2025-07-15 11:06
我是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的第五代传承人。
小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爱出去玩,而我就爱在家研究花。也因为这颗从小到大的爱花之心,大学我如愿就读了园艺专业。2005年,我来到北海公园工作,发现每盆菊花里都会插着一个标牌,后来师傅告诉我,这里每个菊花的品种都是不同的。从那时,我便开始研究菊花,我记得每个品种在哪个位置,开什么样的花。每天午休时,我也会去花房,画出菊花盛开的状态,还会摘下一片饱满的叶子,把它放在本上,描出它的轮廓,画好叶脉,再用几行小字记录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态,以及我所观察到的这个品种的特殊情况。
2006年,北海公园工会举办了一个识菊比赛活动,需要在海量的菊花品种中,识别出花头的名字以及仅带叶片植株的名字。在这个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老班长说:“班里这么多人,刘宁刚来第二年就得了一个‘识菊’第一名,很是厉害,可见平时观察很仔细。”
老班长的肯定,让我更加相信自己是为了北海公园的菊花而生的。为了更好地养好菊花,我总结出三个观点。第一个是要保留传统品种。每年花开时,我便要对品种进行“点名”,认真核对每一个品种的特征。因为菊花喜阳,所以场地不会有树荫,每到夏天,我们经常在地表温度50℃的地里干活,这一干就是一整天。像去侧芽、剥蕾这种工作,今天不做,明天侧蕾就会长大浪费营养,所以,在下班后赶活也成了我的工作常态。因为热爱可抵万难,所以我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第二个是要培育菊花新品种。这项技术首先要充分了解公园现有的1000多个菊花品种,要把它们的性状指标烂熟于心。其次要利用多年的实践经验充分分析,摸透品种的遗传特征,做出父母本的最佳选择,并预判下一代新品种的性状特征。为了更好地培育,我先后参与多项菊花课题研究,总共培育出100余种新品种菊花,这些新品种在全国菊展中屡获金奖,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未来的鞭策和激励。
第三个是用匠心,传承非遗文化。其实啊,咱们北海的菊花,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5年,北海公园就在九龙壁西北侧开辟花圃种植菊花。近一个世纪以来,北海公园已成为菊花种质资源库,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被评为西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花卉类的唯一一个非遗。所以,在2018年,我接过“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的传承大旗,成为“全国菊艺泰斗”叶家良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师傅的教诲下,我将北海菊艺的千年智慧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在2015年,我带领团队一起进行菊花非遗进社区活动,邀请居民参与菊花养护。在社区课堂上,我作为“植物医生”,为居民讲述不同生长阶段的养护技艺。社区居民也常带着不同生长阶段的菊苗,让我“诊断”症状并及时改善治疗。如今,菊花非遗项目已覆盖32个社区,北京市的市花也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春秋代序,岁月更迭。从2005年到2025年,这20年来,我始终扎根一线,认真带领8人团队,守护着5000余盆菊花、千余个传统品种。每当看到游客在菊展中驻足,惊叹于“太液春霞”的柔美与“琼华秋色”的绚烂时,我更加确信,我的这份坚守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守护。未来,我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华文化的芬芳永远浸润时代的心田。
——北海公园菊花班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