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智体”到如今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折射出国家对人才素质的持续升级——既要塑造正确三观,又要培养科学素养;既要强健体魄,又要陶冶情操;更要通过劳动教育锻造实干精神,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暑期是青少年社会实践、学习充电的好时机,各街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暑期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全面提升。
展览路街道青少年走进李大钊故居
老师讲解古朴琉璃瓦纹样
▶牛街街道青少年参与非遗手工制作活动
北京坊数字综合体瑞境空间成青少年探秘数字世界的好去处
大栅栏街道开办劳动达人成长课,孩子们积极分享感悟
金融街街道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能训练 德育 红色课堂让爱国情怀
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7月16日,展览路街道的40余名青少年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李大钊故居的青砖灰瓦间。这场专为10岁以上青少年设计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堂,正以沉浸式体验唤醒红色记忆,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
“大家看这张书桌,正是在这里,李大钊先生写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播撒下革命的火种。”随着讲解声,孩子们的目光落在泛黄的书稿复印件上,眼神中满是好奇与崇敬。在这座古朴的四合院里,青少年们不仅聆听了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还亲手制作了印有“播火者”字样的手工包。当《国际歌》的旋律响起,孩子们清澈的歌声穿过庭院,让人想起百年前那些为理想奋斗的人们。
转场至蒙藏学校旧址,另一堂关于民族团结的历史课正徐徐展开。“这里是近代第一所少数民族专门学校,1913年由贡桑诺尔布提议创办。”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孩子们的目光落在了老照片上,1919年五四运动中,蒙藏学校的学生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积极参与,留下了振奋人心的蒙藏学界宣言。在“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展区,当听到“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的故事时,孩子们忍不住感叹:“原来五十六个民族一直并肩奋斗。”
街道党群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活动聚焦夯实青少年一代爱国主义的思想根基,以红色家风赋能新时代立德树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将红色家风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巧妙融合。从李大钊故居的“家国情怀”到蒙藏学校的“民族同心”,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再配上合唱《国际歌》等互动环节,让红色教育真正“听得懂、记得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
这场实践课堂并非偶然。近年来,展览路街道持续探索青少年红色教育新模式,此前携手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展展课堂”青少年理论宣讲培训,30余名青少年接过“接力棒”,成为红色故事小小讲解员;而此次与展览路街道商会合作的实践活动,更是将校地资源、社会资源、社区需求与家庭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我们计划把‘家门口的红色课堂’持续办下去。”街道工作人员透露,后续将推出流动的思政课、知识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红色教育从暑期延伸到日常。正如在蒙藏学校旧址前的合影中,孩子们举起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横幅那样,这些植根于历史土壤的种子,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智育 在北京坊邂逅“智”趣玩伴 今年,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里多了一处“智慧磁场”——北京坊数字综合体瑞境空间,刚一亮相,就成了青少年探秘数字世界的新去处。在这里,百年坊巷的青砖灰瓦间流淌着瑞境空间数字代码,AI、元宇宙等前沿科技不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触手可及的“智”趣玩伴。
“左舵微调,注意高度!”在“未来场域探索馆”的C919模拟舱前,12岁的李想正戴着VR眼镜“驾驶”飞机,眼神专注。这座1:1还原的模拟舱里,仪表盘的蓝光映在他脸上,配合装置吹来的气流,仿佛真的翱翔在云端。“刚才老师说,飞机翅膀的角度变化会影响升力,我试了三次才掌握平衡。”摘下眼镜时,他手里还攥着记录飞行参数的笔记本,“原来开飞机不仅要胆子大,还得懂物理知识呢。”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国内首个混合现实研学空间“未来场域探索馆”,青少年可实现“理论—虚拟—实物”三维研学模式,打破传统科普场馆单向展示局限。
场馆里,像李想这样的“小小探索家”还有不少。在北侧的AI科学艺术馆,创造的火花正四处迸溅。孩子们围坐在智能画板前,只需吟诵几句自创的夏日小诗,AI便将其幻化成色彩斑斓的数字画卷。四年级的桐桐(化名)盯着屏幕上由自己诗句生成的星空鲸鱼,迅速抓起彩笔,将这幅“科技灵感”转化为充满童趣的手工绘本。“我的诗变成会游动的画了!下次要写个更酷的。”在数字精灵导览器前,桐桐的眼神又亮了起来。这个名副其实的“口袋里的数字导览官”,作为仅重180克、手掌大小的轻量化终端,完美融合了AI语音交互与高透光3D成像技术。他轻松握住科技感十足的“小盒子”,好奇地轻轻一挥,面前一个个沉寂的展品瞬间“活”了过来——一段段3D全息解说,将展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娓娓道来。“不用真人讲解,挥挥手就能知道这么多知识,太神奇了。”桐桐兴奋地比划着。
从模拟飞行到全息导览,瑞境空间里的每一项体验,都在点燃着孩子们的智慧火花。正如桐桐家长所说:“在这里,孩子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创造——这才是假期最有意义的‘充电’。”当百年街区遇上数字科技,西城区的青少年们正用好奇心叩响未来的大门,在这场“智”趣之旅中,收获成长的惊喜。
体育 体能训练营培养孩子阳光人格 7月16日,在金融街街道金城华庭小区广场,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青少年正跟着教练的口令做交叉横跑,高抬腿跳时扬起的发丝带着蓬勃的朝气——这正是金融街街道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打造的暑期“青少年体能训练营”。
“上午9点这些运动设备一铺开,孩子们就知道‘体能时间’到了!”华嘉社区党委书记冯小娟指着场边整齐摆放的训练器材介绍道。体能训练营依托社区青少年托管班,于暑期共开展10期体能训练营活动。“街道各社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开启不同内容的体能训练,这项将优秀教育资源与社区托管相结合的模式,因引入了北师大专业体能训练课程而备受青睐。”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膝盖再抬高一点,像小兔子一样轻盈好不好?”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张耕肇正半蹲在地上,耐心纠正孩子们的跑步姿势,这名曾经的篮球教练,如今带着更系统的体能训练方法走进社区。“我们针对7—12岁孩子的骨骼发育特点,设计了从热身到核心训练的完整课程,既有高抬腿跳等基础项目,也有团队接力等趣味竞技。”张耕肇表示,训练中青少年们不仅可以了解运动的特点,初步掌握练习技巧,还可以收获自信和友谊。
“现在的孩子课业忙,假期不是上补习班就是抱着手机,运动时间很少,下楼跑两步就喘,来这儿能释放孩子爱玩天性,很有意义。”看着女儿在训练中额头渗出汗珠,居民李女士的笑意里藏着欣慰。
华嘉体能训练营的火热场景,正是金融街街道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生动缩影,目前青少年体能营活动在20个社区实现全覆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帮助辖区青少年解决“小眼镜”“小豆芽”“小胖墩”“小焦虑”的“四小”问题,提升金融街青少年健康素养,去年,金融街街道以“六融行动”为牵引,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联动、问需“开方”,携手“北京西城·高校发展联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打造了“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在此基础上,今年暑期家校社联动再次开展体能训练,让资深教练走进社区设计精品课堂,在护航辖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为区域发展凝聚运动能量。
美育 沉浸式手工体验
非遗拓印之美 “大家知道这些精美纹饰分别叫什么名字吗?”7月15日,牛街街道“牛犇犇”青少年共治共享成长营暖意融融,一场“拓印之美”暑期非遗手工活动正热闹开展。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古朴的琉璃瓦,在专注的拓印动作中,那些藏在砖瓦间的云纹、回纹、如意纹渐渐浮现。孩子们在亲手触摸中读懂了传统纹样里的吉祥寓意,也在墨香与瓦韵的交织中感受到了非遗之美。
家住牛街西里二区的8岁小朋友刘思喻,早早拉着同伴选了块刻着“万寿无疆”的琉璃瓦纹样。跟着老师的示范,她先将宣纸轻轻铺在瓦面,用指尖细细抚平边角,再把浸透水的鬃刷攥在手里,对着纹样的凹凸处一下下轻敲,看纸面慢慢“吸”住那些精巧的纹路。最后,她拿起颜料笔,蘸着红色细细晕染。不过15分钟,一幅带着瓦纹肌理的“万寿无疆”拓印作品就跃然纸上了。
“我们每年都来参与‘牛犇犇’青少年共治共享成长营,这不暑假一到,孩子在家总惦记着看动画片,真不如来这儿动手又动脑。”刘思愉的爷爷笑着说,“今天这拓印活动多好,能让孩子亲身感受非遗之美,过个扎扎实实的暑假。”
“这已经是我们今年暑期以来开展的第12场活动了,几乎每天都有,有时候一天还两场。可即便这样,活动消息一在‘西城家园’上发布,名额经常两分钟就被抢光了。”牛街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工作人员洪竹君介绍,他们非常注重对青少年儿童的美育培养,“除了体验拓印,我们还有鼻烟壶手工内画课、绒花制作课、衍纸文化体验课,孩子们在这一系列动手又动脑的课程中,感受着传统工艺的细腻与灵动,慢慢懂得了什么是美,怎样创造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暑期开展的成长营课程中,主讲人大多为街道社组联成员单位。“今天来为大家授课的李博雅涵老师就是一位社区居民,她主业是一名老师,同时也是‘牛妈牛娃联盟’组织负责人,这次主动承担起街道暑期青少年公益活动策划。”洪竹君说道,“办活动只是搭建了一个看得见的平台,我们的初衷是要通过这样的契机,把社区里的能人队伍、志愿者、居民发动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和孩子们参与社区建设。”
劳动教育 在家门口
学安全 悟责任 传温情 近日,大栅栏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三层热闹非凡,一场主题为“劳动达人成长课”的暑期活动在此开展。孩子们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在“快递车安全课”课堂上,老师先向孩子们讲解了快递车骑行的安全知识,随后便进入了模拟实践环节。“前方路口要减速,注意观察信号灯!”青少年们兴致勃勃地操纵路口信号灯、“骑行”着玩具快递车,认真辨识着周围的交通标志,一举一动都有模有样。在制作“安全提醒卡”时,孩子们更是投入了十足的精力。他们拿起画笔,在卡片上画出醒目的安全标志,写下一句句贴心的提醒话语。“老爸,骑电动自行车一定要戴头盔哦!”“妈妈,过马路别闯红灯!”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父母的关爱。小小的卡片,是孩子们用劳动换来的对父母安全的守护。
紧接着,“防溺水+居家自护”情景剧表演登场。现场,孩子们分成小组,利用现场的快递包裹箱等道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有的扮演不慎落水的小伙伴,有的扮演施救者,还有的扮演居家时遇到意外情况的孩子。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熟悉了防溺水和居家自护的安全准则,更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了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安全知识记得可牢了!”参与表演的小演员开心地说道。
7月16日上午的活动,充满着浓浓的亲子温情。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拿着配送时间表,开始制作“24小时爱心闹钟”。他们仔细地记录着爸妈每天早出晚归的时间,在闹钟上做好标记。“爸爸每天早上7点就出门了,晚上8点才回来,好辛苦呀。”一个孩子边做边小声念叨着。这个小小的闹钟,不仅是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更承载着他们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与心疼。
录制语音日记环节更是感人。孩子们对着录音设备,认真地诉说着想对父母说的话。“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工作别太累了。”“今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等你们回来给你们讲。”录好的语音日记被小心翼翼地藏入手账,结课时将快递给父母。无声的对话桥梁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有效缓解了亲子分离的焦虑。
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安全技能,更是在模拟父母职业场景中自然萌生的体谅与敬重。大家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与意义,也让他们在关爱父母、守护安全的行动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责任感。这样的暑期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段雁南 张怡飒 邰绍峰 邴美俏文 姜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