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鷟在《礼法印记:从野蛮丛林到文化天下》中告诉我们,“礼法”是描绘中国数千年历史演变脉络和关键节点的一种标志性印记。
作者积极探索“礼”和“法”的内在关联,揭示礼法联手共同作用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百姓生活的深层逻辑。以礼法制度的现实性、丰富性、成长性生动解码中华文明的基因,旨在以古代智慧为后人提供当代启示。我们看到:西周礼法制度建立以来的种种“故事”构成一个完整的坐标体系,不但标注了中国政治文化逻辑的“应然”,而且阐释了中国政治文化实践的“实然”。
“礼法”:标记从“炎黄子孙”到“中华文明”。劳动工具的使用,把猿变成了人——伟人在一九六四年春天曾经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在四十六亿年的地球演变史中,华夏大地长期处于蛮荒状态,“中华”距离“文明”还有着数十万年的“小儿时节”。“三代”以上故事多多,却都没有实锤为证,正所谓“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二十一世纪初叶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硕果累累,将中华文明社会的起源上溯到了五千年以前。“三代”不再仅仅是口耳相传的故事,“过客”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礼法印记》明确指出,先秦时期至秦汉之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关节点:从西周建立礼法制度,到春秋战国礼法分立,再到西汉礼法并举,中国立法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渐成形。正是在这个中西历史文化的“轴心时代”,伴随着礼与法的分分合合,“思想的力量”引领着各项社会秩序的完善,“炎黄子孙”告别蛮荒,步履蹒跚而又坚定不移地走向“中华文明”。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四大古代文明中,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淡出历史舞台的“C位”,唯有中华文明风采依旧。对此,有人兴奋,有人嫉妒,有人怀古,也有人深思。在陈鷟看来:在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一脉从古代走向现代的未曾断裂的文明”,自成一体且传承有序的礼法思想和相关配套制度,或许正是能够解释其中奥秘的基因密码。
底层逻辑:定义“印记”的本质。历史一再证明,欲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除作为意识形态的“礼”。中国历来强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作为统治思想核心内容的礼法,在祭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制度设计,“礼法并举”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用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并以此整合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周礼虽然以礼仪的形式出现,但其实它具备了法的性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到了法律的重要作用。而且,殷周之变不仅发生在制度层面,也发生在更加深刻的思想文化层面。
陈鷟表示,就周代商而言,这不但是治理技术层面的变化,而且是治理理念这种道的层面的革新,更是基于对人心和人性的深刻认识与敬畏以及深刻的忧患意识而进行的创新。在这部书中,历史演变的思想文化根源和深层社会逻辑得到了充分展示。
礼制若是不能切实保护国民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全,它本身就必然面临被改变的可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思想家纷纷设坛收徒开讲论争,目标定位“王者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战国时代的主要思想流派可以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道墨两端,水火不容;儒法之争,礼法相抗……历史最后证明:守成者败,变法者强,而且是变法越彻底者越强。
多维视角:梳理“印记”的类别。《礼法印记》将一般人认为十分枯燥的历史化作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面向阐释礼法刻在人们生活中和心灵上的印记。周公按照“居天下之‘中’而掌控天下”的理念,规划建设新都洛邑。这种天子居天下之“中”的传统,延续至今不曾衰竭。周公旦制礼作乐,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礼”,确立了礼制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经后世儒家不断完善,形成一整套以德治国、德化天下的政治制度,并依此奠定中国文化走向的基础。体现以人法天理想纲领的《周礼》,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贯穿人们从生到死的《礼仪》,阐发礼仪妙语的《礼记》,三部经典著作集中阐释了礼的思想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周公制礼,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依此逐渐形成宝塔式的亲属和政权结构,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天下”社会框架,并从此延续数千年。
以古说今:阐发“印记”的意义。陈鷟注重以微观叙事折射时代巨变,善于用“小故事”讲述“老字号”,指出“礼法并举这套管理模式,支撑‘中华’这个‘老字号’发展了数千年”,希望读者“能从本书讲述的历史故事和古人的深思熟虑中得到启示”。
在陈鷟看来,依据“以文化人”理念构建的西周礼制,上有思想的教化,中有制度礼仪的规范,下有舆论和刑罚的保障,形成一个由虚入实、逻辑严谨的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他眼中的周礼,有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和敬天保民、尊尊亲亲的政治思想作指导,有覆盖从王公贵族到庶民百姓、贯通从生到死全过程的礼仪制度体系为支撑,保证了周代几百年的相对稳定,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中国。他高度评价周礼的巨大治理功能、多种社会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贯通天人,区别人与禽兽;贯通人心,区别文明与野蛮;贯通人群,确立道德准则;贯通官民,确立社会秩序;贯通身心,明确修身之道。
《礼法印记》使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很早就聚焦于人心、人性及其教化,聚焦于社会伦理秩序及其规范,逐渐形成了一套礼法并举的管理模式。中国的礼法制度,从西周一路走来,到了商鞅变法之后,俨然已是一番新的气象——大秦帝国法治天下。从此,“百代都行秦政法”。
礼法并举的中国,是后辈必须继承的历史遗产;走出治乱更替的怪圈,则是当代中国人的自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