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牛犇犇”火力全开
北京西城报

2025-08-19 11:31 语音播报


  非遗手工、体能训练、亲子互动、胜任力提升……2025年夏天,牛街街道的孩子们在“牛犇犇”的世界里,编织了一段段闪闪发光的成长记忆。60天时间里,“牛犇犇”青少年共治共享成长营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策划了百余场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许多孩子和家长在这里相遇,共同书写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

“健康牛”之青少年体能训练活动

孩子们创作的牛街美食主题画作

非遗传人展示鼻烟壶内画制作技巧

孩子们绘制的“牛犇犇”专属Logo鼻烟壶内画作品

亲子共同参与书画系列课程

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友谊、共同成长
  探访
  翻开“牛娃”成长日记
  每日都有新精彩

  8月14日上午,阳光洒进牛街街道“红色会客厅”,二十多位“牛娃”将桌子围成一个圆圈,正握着彩笔完成一幅幅美食主题的作品,老师穿梭其间,及时给予孩子们指导。
  “我画的都是咱牛街的老字号美食,有滋滋冒油的烤肉,有松软香甜的发糕,还有解暑的酸梅汤。”8岁的王浩程向记者展示道,“等会儿全部画完,就把这些美食元素剪下来,粘在提前准备好的盘子形状白纸上,拼成一盘超馋人的‘牛街美食大咖’!我要拿着这幅画参加街道的书画比赛,说不定还能评上奖呢!”
  上午的绘画课刚结束,王浩程就和妈妈王丽丽马不停蹄地转下午场。“今天既然出来了,就让他体验两场,多学点儿东西。”王丽丽笑着说,为了陪孩子参加这一天的活动,她特意和单位请了假,“看着孩子这么喜欢,值了。”
  作为“牛犇犇”成长营的忠实粉丝,王丽丽心里装着不少参与心得。“我们从2023年暑假就跟着‘牛犇犇’了,从零散的小课堂变成有体系的成长营,活动丰富了,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她掰着手指细数今年有意思的活动,“非遗手工做了好几种,前不久还去消防站参观学安全知识,体能训练也没落下,这几门课程是孩子最喜欢的。”
  聊到孩子的最大收获,王丽丽点开手机相册,里面存满了王浩程参加“牛犇犇”的活动照片。“你看这个兔儿爷,颜料调得匀,花纹画得细致,难得他能静下心来,安心创作。还有这个鼻烟壶,还没巴掌大,我们娘俩画了一个多小时。我最喜欢的是这张他上体能课时拍的照片,青春、阳光、活力,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据悉,为保障课程质量,“牛犇犇”对每节课的人数有严格限制,每堂课不超过30人。但记者发现,王丽丽所在的“牛犇犇”快乐成长群,却有七百多位家长。“课程太火爆了,得靠抢。”王丽丽说,每次课程活动会提前一天在“西城家园”发布,家长们都会定好闹钟准点开抢,往往一分钟内名额就被抢光。“好不容易抢到了,就算请假也得陪孩子来上课。”
  这个暑假,王丽丽已陪孩子一起参加了多场课程。“我们参与的场次算是比较多的了,遇到内容相似的同质课程,我们就不报名了,把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留给其他小朋友。”王丽丽笑着说。



  措施
  六大主题“牛”玩转酷乐假期
  “公益半日托”为家长排忧解难

  “牛犇犇”系列课程能在今夏“火”出圈,既源于品牌多年积累的群众基础,更离不开团队的精心策划。“往年的活动更像是‘零散拼图’,今年我们下了功夫梳理升级,从课程主题到报名流程、活动衔接,都搭起了清晰的体系,就是要让孩子与家长参与得更省心、更尽兴。”“牛犇犇”品牌工作人员、牛街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社组联”)秘书长洪竹君介绍说。
  据了解,今年暑期“牛犇犇”系列活动由新换届的社组联策划,社组联是一直致力于牛街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与培育发展的综合性组织。升级后的“牛犇犇”品牌深化了六大主题课程——“共治牛”聚焦社区治理,“健康牛”守护居民体魄,“安全牛”筑牢防护底线,“家庭牛”传递亲情温暖,“和合牛”促进家园和睦,“才华牛”点亮个人特长。在社组联的加持下,辖区共建资源、师资力量更丰富,课程安排更合理,运营规范更完善。
  作为“和合牛”非遗主题活动的一环,非遗鼻烟壶手工内画课备受欢迎。授课老师是牛街街道天惠斋鼻烟文化博物馆的王铁民,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冀派内画传承人王习三的第三代传人之一。当天,他带来定制的迷你鼻烟壶坯,要在壶身内侧教大家勾勒出“牛犇犇”专属Logo,让孩子们在创作中增强对家园的认同。
  “在鼻烟壶里画画,一定要先练‘反笔功’,图案得反着画在壶内壁。”王铁民一边示范,一边用拿着比铅笔芯还细的内画笔勾勒线条。孩子们攥着笔对着鼻烟壶跃跃欲试,“反着画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轻上不了色,太重又会描过界。”9岁的王智欣皱着眉,只见她轻轻蘸了点靛色颜料,正给壶内“牛犇犇”图案的浅色部分一笔一笔认真加深。
  说起“牛犇犇”的专属Logo,洪竹君说道:“这可不是专业设计师的作品,是咱们街道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头脑风暴、手绘修改出来的共创成果。左边是个变形的‘牛’字,线条里藏着老胡同的轮廓,右边红、黄、蓝三条彩带紧紧相依,对应‘家、校、社’三方携手的理念。这也是‘和合’牛街的生动体现。”
  除了备受欢迎的鼻烟壶手工内画课,“和合牛”还有不少特色活动:带孩子们走进“光明磊落会客厅”、组织孩子们进军营体验、制作艾草锤……“不管是触摸非遗技艺,还是聆听红色故事,都是想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里读懂牛街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和合’二字的温度,提升家国情怀。”洪竹君补充道。
  今年是“牛犇犇”品牌持续开展活动的第三年,团队在总结复盘时发现:多数家长因工作忙碌,常常抽不出时间陪孩子参与活动。为此,“牛犇犇”于今年暑期尝试推出“公益半日托”服务,让家长既能安心投入工作,也不用为孩子的假期成长犯愁。
  7月28日至8月1日,“牛犇犇”首期“公益半日托”活动开启。闵阿姨是半日托的常客,“孩子爸妈工作忙,暑假我就专职来带娃。”当看到“公益半日托”的消息,闵阿姨毫不犹豫就抢了名额,“这事儿多好啊!孩子既在这儿能学知识、交伙伴,也给了我整块的喘息时间,做点自己的事。”
  短短5天里,“公益半日托”以活动开展为依托,在社组联成员单位牛街早教中心的教室里,共建推出了5场安全实训、5次儿童感统训练及多场非遗手工课程,累计惠及社区儿童青少年超百余人次,不仅为孩子们的假期注入了成长动能,也为家长减轻了负担。工作人员表示:“‘公益半日托’活动是新的尝试,也是新的开始。后续我们会根据家长的反馈不断调整服务细节,争取让每个参与的家庭都能感受到温暖。”

  社会各界“搭把手”
  将地区“宝藏资源”变为“牛娃”教育资源

  正如“牛犇犇”品牌专属Logo所传递的意义,这个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除了平台工作人员的日夜打磨,更离不开街道领导、共建单位、属地组织及居民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撑,让品牌发展有了“主心骨”。
  “各属地组织都在给我们‘搭把手’,进行资源共享。”洪竹君感慨道,“天惠斋鼻烟文化博物馆去年年底刚搬到西砖胡同,我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上门沟通,很快建立了长期联系。为了办好青少年公益活动,双方一起琢磨怎么把内画技艺转化成孩子能懂、能学的课程,从选图案到定工具,反复调整好几版,才在今年暑期将此类非遗课完整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除了非遗内画,牛街街道响当当的“白猿通背拳武术队”也是这次“牛犇犇”的“宝藏资源”。白猿通背拳队伍是社组联的文体成员之一,白猿通背拳的第五代传承人张斌更是社区里的“熟面孔”。自暑期策划工作开始,他就积极配合,也想为牛街出份力。张斌介绍道,对于孩子的训练,他们以体能为主、武术强身为辅,主要是教孩子学理,教他们做人。这个假期,他专门为“牛犇犇”定制了拳法课程,从基础招式拆解到武术文化讲解,共带来3场体验课,尤其受男孩子的喜爱。
  截至目前,“牛犇犇”品牌在街道社区建设办的统筹下,在社组联的运作下,已和属地的近百家单位与组织建立了深度联系,其中还包括周边4所中小学。“从课程设计阶段开始,我们就要逐一对接每位授课老师,反复沟通上课时间、内容细节,还要协调社区活动室、博物馆展厅等场地。确定方案后,再通过‘西城家园’平台精准发布课程安排,盯着后台报名数据,及时给居民回复疑问。甚至还要提前预判突发情况,比如遇到雨天,就得立刻调整时间或场地。”工作人员说,正是这一环扣一环的细致准备,才让每一场课程都能顺利落地,让孩子们的假期收获满满。

  公益联盟助力
  与家庭同行见证“牛娃”快乐成长

  “牛犇犇”品牌有今日的影响力,还离不开家长群体的深度赋能。作为社组联的年轻队伍之一,“牛妈牛娃联盟”汇聚了一批极具公益心的家长,其中还有不少具备专业所长的家长化身讲解老师,为“牛娃”成长保驾护航。
  李博雅涵是“牛妈牛娃联盟”的牵头人,谈及联盟队伍的发展历程,她笑意满满。“最开始特别简单,我们几位邻居想陪着孩子一起玩,便在小区里办了个‘公益乐园’。说白了,就是把家里的玩具凑到一起,孩子们互相分享。”
  随着参与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个小组织的影响力也渐渐扩大。2022年,牛街街道注意到了它的价值,主动提出为组织“搭平台、促规范”,支持其以“牛妈牛娃联盟”这个响亮贴切的名字登记为牛街街道公益型社区社会组织。
  李博雅涵的职业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对各类非遗文化与国学有着深入研究。这三年,在“牛犇犇”品牌推动下,她扛起责任,为大家系统讲授非遗相关课程。“这个暑假,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二十多场课程,从印刷史全系列课程,到绒花制作、泥塑课程,内容特别丰富。”李博雅涵说道。为保障课程质量,非遗制作所需的工具,她都亲自去琉璃厂精挑细选,最远还去过沙子口文化市场。最近这几日,李博雅涵正忙着穿梭于北京各个博物馆,逐一实地踩点,为筛选出最适合带孩子们参观学习、感受文化魅力的场所。
  “前几天,身为营养科专家的王丽丽还跟我说想加入授课行列,给孩子们和其他家长讲讲营养健康知识。”提及团队协作,洪竹君深有感触,“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有人牵头、有人响应,每个人都不求回报,只愿为这份充满意义的事业添份力。”
  为期60天的“牛犇犇”成长营即将收官,但“牛犇犇”的故事不会结束。“未来,我们会持续挖掘‘能人’家长,培育优秀队伍,不断增强资源优势和内部凝聚力,持续擦亮‘牛犇犇’品牌名片,力争将其打造成有牛街特色、可持续化、有创新型的青少年文化品牌。”工作人员说。 记者张怡飒文 姜灏摄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