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声 传宣南之韵
北京西城报

2025-08-22 11:00 语音播报


  广内街道位于西城区中南部,作为宣南文化的核心承载地,这里的每一条胡同、每一处院落都有着千年故事,而沉浸其中的沈家本故居便是其中最鲜活的注脚。这个暑假,沈家本故居的小院里格外热闹,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此相聚,他们组成“少年说宣南”文化讲解志愿团,用童声讲述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的奠基人沈家本的传奇人生,也让宣南文化在青春演绎中有了别样的传承新方式。

小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述第一部分展厅故事

小讲解员持证上岗

孩子们参加“妙笔绘古建”活动

工作人员引导孩子们绘画,以便深入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

为小讲解员配备扩音器,帮助其更好地完成讲解工作

认真参观学习展厅内容,是每位小讲解员的必修课
  探访
  小讲解员展十八般功夫
  讲少年宣南故事

  8月19日上午九点半,一场大雨刚过,沈家本故居的院子里格外凉爽,十几组家庭陆续在此相聚,欢快的笑声为古朴院落添了几分活力。这天,他们要共同聆听“少年说宣南”的小讲解员们,用孩童视角讲述沈家本故居里的法治往事。
  “大家知道这个人物雕像是谁吗?他又有什么贡献呢?”讲解由12岁的王偲媛拉开序幕。小姑娘戴着眼镜,个头不高,站在雕像前格外从容——作为小讲解员里的“老手”,她早已褪去生涩,全程脱稿讲解,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第一展厅的“清末大理院”微缩景观旁,一位小观众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着模型里精致的欧式建筑,抬头问道:“这个建筑现在还有吗?在哪里呢?”王偲媛立刻上前,胸有成竹地把建筑的现存情况、地理位置一一道来,条理清晰的回答让小观众连连点头。一旁的家长们看着孩子们一来一往的互动,满是欣慰。
  顺着展厅参观路线,观众来到展览第二部分。讲解员康梓馨已提前戴好扩音器,准备为大家讲述“清末修律”与“影响中国法制进程”的故事。“汉律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之一,而唐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法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段讲解涉及不少法律理论知识,内容相对晦涩,但康梓馨始终身姿挺拔、气定神闲,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流畅自然,沉稳的模样完全不输专业讲解员,在场观众频频投来赞许的目光。
  与从容的“老手”讲解员不同,11岁的田梓枫是此次讲解员中的“新手”。性格内敛的他,在“会客厅”展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全程脱稿讲解。面对观众,他的声音虽有些颤抖,却没有磕磕绊绊,顺利完成了全部讲解内容。讲解结束后,他引导大家来到互动屏前,通过翻看《哀挽录》,让在场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沈家本为近代法治事业付出的心血。
  整场讲解由8岁的叶丹睿收尾。作为讲解员队伍里年龄最小的一员,她的气势丝毫不输哥哥姐姐。“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大家知道具体是哪些呢?”在与小观众们的互动问答中,她顺势接过话题,将沈家本所著《历代刑官考》里记载的法治人物一一道来,声音铿锵有力。
  随后,故居专职讲解员乔烁对孩子们的讲解表现进行了专业指导:“讲解很精彩,每个孩子都很棒。大家下次可以试着放慢语速,讲到‘沈家本先生事迹’的时候多停顿两秒,让听众更清楚。另外还可以多一些与观众的提示与互动,增加引导手势……”孩子们认真听着,并做好笔记。
  活动最后,所有孩子来到活动室,开启了“妙笔绘古建”绘画活动。桌上早已摆好素描纸、铅笔与橡皮,绘画老师对着沈家本故居门头的照片,耐心讲解建筑细节:“整个画面可以拆解为长方体、圆柱体、梯形等几何结构,大家要注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口诀……”孩子们拿起画笔,专注的模样格外可爱。“讲解完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亲手画下故居门头,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古建的印象,可以加强对沈家本故居的文化认同,更好地提高讲解效率。”沈家本故居工作人员孙启凤笑着说道。
  传承
  录音频、啃历史 小讲解员用细节打磨万字稿
  结束了一轮讲解之后,各个小讲解员掏出了自己的讲解稿,认真复盘着刚刚的表现,有的在文件里勾勾画画,有的小声念叨着调整措辞。记者凑近一看,有的小讲解员讲解稿足足有20页,包含沈家本故居五个展厅的所有讲解内容,总字数近万字。
  作为团队中最老练的队员之一,康梓馨的优异讲解表现,源于日复一日对稿件的耐心雕琢。“我记得特别清楚,当初完整背下这篇讲解稿,整整用了二十天。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所有展厅的讲解了。”她笑着分享经验,坦言在记诵内容上有自己的“小巧思”:“千万别死记硬背。得先把文字里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吃透,遇到不懂的名词就查资料,实在搞不明白就请教故居的老师。等理解了内容含义和稿件逻辑,再融入自己对故事的感受,记起来就顺畅多了。”
  康梓馨还分享了“记忆妙招”:记诵时会先对着手机把讲解内容录下来,之后走路、吃饭时都反复听,达到“洗脑式记忆”的效果,“妈妈也特别支持我,经常陪着我一起记,我俩还会比赛谁背得更快、更准,有了这份互动,记稿子反而成了有意思的事。”
  作为第一批加入“少年说宣南”讲解队的成员,康梓馨已在沈家本故居完成了百余场讲解。早在加入队伍前,她就是个十足的“宣南文化迷”。“之前我还在报国寺当过讲解员,去年听说沈家本故居招募讲解员,想着能多了解法治文化,就果断报了名。”康梓馨说,她非常喜欢小小讲解员这项志愿服务,不仅可以锻炼表达能力与胆量,还能近距离了解家门口的文化。如今,她还有个更宏大的愿望:“我想把宣南的每个名人故居都摸透,将来不管走到哪一处,都能站在游客面前,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叶丹睿虽然是整个讲解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成员,却有着最饱满的活力。此前,她常来这里听哥哥姐姐们讲解,看着他们自信的模样,心里满是羡慕,便主动跟妈妈提出加入讲解培训。工作人员考虑到她年龄尚小,在讲解时为她安排了内容较为简单的尾厅讲解任务。“我今天第一次尝试讲解,感觉非常不错!”叶丹睿脸上洋溢着笑容。
  孙启凤表示,成为优秀讲解员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勤学苦练,只有了解得足够多,知识面、阅历足够广,讲解才能绘声绘色,真正领悟文化知识背后的意义。而对基础讲解稿是否熟悉也是他们评判小讲解员能否出场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对孩子成长负责,更要对观众和脚下的土地负责。”
  研文稿、拓方法 故居用巧思让培训充满活力
  孩子们的稳步成长,离不开沈家本故居对讲解队的精心培育与全力托举。故居的工作人员巧思不断,以定制化讲解稿为基础,搭配多元实用的培训方法,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文化传播之路的成长阶梯。
  孙启凤主要负责展馆的文案策划工作,提及专为青少年打造的讲解稿,她打开了话匣子:“这版讲解稿是我们和相关出版社合作,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量身编纂的,和成人版相比,体量精简了三分之一,内容更为精华,语言也更直白通俗,孩子们理解起来毫无压力。”
  除了精简语言,稿件中还巧妙穿插了不少故事性小情节。“像‘戊戌六君子’事件、‘火烧圆明园’这些历史故事,孩子们大多耳熟能详。把它们融入讲解稿,不仅能更快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孙启凤补充道。
  据了解,每批小讲解员正式上岗前,都需经过至少一个月的专业培训。专业讲解员会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如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与感染力、肢体动作的规范性与亲和力,还有讲解时的情绪把控、历史知识点的精准传递等,确保孩子们掌握专业讲解技能。
  为提升孩子们在培训中的投入度,故居工作人员还设计了多种互动形式。工作人员将学员按场馆区域划分为5组,围绕相同的讲解内容开展分组训练与两两PK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拼搏精神,有目标、有对手,成长速度会更快。”孙启凤回忆,“有个年纪小的孩子,因为输掉PK当场哭了起来,我们一边给予安抚,一边给他加油打气,而这次小挫折也成了他成长的动力,督促他课后更加用心打磨讲解稿。现在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讲解员了。”
  陪孩子们参与了培训与讲解工作,孙启凤也积攒了不少心得体会。她深知,讲解并非简单地背诵稿件、复述给观众,而是一个主动探索、深化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更珍贵。“我和故居的另外两位讲解员,经常会和孩子们围绕某个细微的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在了解完沈家本构建的现代审判制度后,我们会一起探讨‘这一制度和现在实施的审判制度有哪些异同’这类问题。虽然这些讨论的内容不一定会在正式讲解中用到,但能帮助孩子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让讲解不只是‘背稿’,更是真正地‘懂门道’。”
  一个周期的培训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对孩子们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筛选,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们持证上岗的机会。截至目前,“少年说宣南”讲解队伍已陆续开展了6次培训,已汇聚了40余位小讲解员,他们中不少人起初面对观众不敢开口,如今能自信从容、落落大方地完成讲解,成为传播法治历史与宣南文化的重要力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段经历在不少孩子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有同学在分享讲解志愿服务心得时说,通过了解沈家本的故事对法律产生了浓厚兴趣,未来想从事相关行业,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品牌创“单点深耕”模式
  助力讲好宣南故事

  如今,“少年说宣南”系列活动已开展一年有余,除了暑假期间的集中开展,平日里的每个周末,也能看到小讲解员们的身影,孩子与家长的热情持续攀升。这份热度的背后,正源于广内街道的系统谋划、统筹发力。
  “近年来,广内街道团工委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坚决履行全团带队政治责任,聚焦‘广聚宣南’三年行动计划,依托‘红墙童心’青少年成长营,通过与辖区各类文化场馆深度合作,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引导辖区青少年筑牢信仰根基、传承宣南文化、发扬志愿精神,着力培育广内‘红墙少年’。”广内街道团工委书记安亦然介绍说,去年,街道团工委又联合广艺家·社区青年汇,与沈家本故居正式建立合作,启动了小志愿者招募工作,为西城“红墙小先锋”注入新力量。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不断丰富形式,为孩子们设置了参观学习、专业培训、实践体验、同伴互助、非遗体验等多元环节,通过研学活动厚积文化底蕴,借助实践体验淬炼表达能力,最终以讲解的方式,把宣南文化与法治历史传递给更多人。”广艺家·社区青年汇社工崔丹丹介绍说。
  据悉,广内街道是北京宣南文化的核心承载地,这里文化地标星罗棋布:除了沈家本故居,还有系统展现宣南历史脉络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蕴含家国情怀的报国寺与杨椒山祠,更有留存老北京烟火气的达智桥胡同……两年前,街道就尝试组建辖区文化志愿宣讲团,打造了“宣南小小传承人”少先队员志愿宣讲队和“广内青年说,宣南新‘声’代”文化宣讲栏目,积累了初步经验。今年,他们将重点放在沈家本故居,打造贯通“受教育、做志愿、传文化”的全链条校外实践教育,逐渐形成有规模、成体系的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模式。不同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青少年暑期活动,以文化点位为基础建立起的“单点深耕”教育模式,更符合青少年阶段式成长认知需求,帮助文化传承向深层次传承发展,“孩子们只有沉下心来‘养马种花’,才更容易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本土文化内涵,明确心中最炽烈的愿望,这也是我们开办活动、创立品牌时的夙愿。”街道工作人员说道。
  谈及后续规划,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展厅规模宏大,涉及历史知识点较琐碎,对孩子们的讲解能力会是新的挑战,需要更为优秀的小小讲解员担任。因此,团队正紧锣密鼓筹备宣南文化“小明星”讲解员工作,希望能以此带动更多青少年关注本土文化,为少年说宣南文化品牌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张怡飒文 姜灏摄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