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社区的活动室里,每周四上午都会飘出朗朗的诵读声。时而激昂如战鼓催征,时而温情如春风拂面,这是百合轩朗诵队的队员们在排练。从2015年成立至今,这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队伍以声为媒,以情为桥,在字里行间品读人生,在抑扬顿挫中传递正能量,成为社区文化版图上一道温暖的风景。
缘起初心
从“居民爱好”到“社区名片”
当时社区就两人喜欢朗诵,社区党委书记一拍板:“你负责把这事抓起来。”于是便有了百万庄西社区朗诵队。69岁的肖建瑞坐在社区活动室的长桌旁,手里摩挲着一本翻得卷边的朗诵稿,回忆起10年前的场景,眼角泛起笑意。
2015年的百万庄西社区,已有一支热闹的合唱队,肖建瑞是其中“爱起哄、爱唱歌”的活跃分子。彼时社区文化活动虽有基础,但缺乏专门的语言类团队。一次偶然的机会,社区党委看到肖建瑞对朗诵的热爱,便提议成立朗诵队。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肖建瑞没多想,接下了这个“担子”。
最初的队伍只有十三四个人,大家挤在社区不大的活动室里,对着打印的稿子“喊嗓子”。“哪懂什么技巧,就知道声音大、念得顺就行。”肖建瑞笑着说。有人带着乡音,“四”和“十”总说不清;有人感情不到位,读得就像念说明书;还有人记不住词,排练时总偷偷瞟稿纸。肖建瑞既当队长又当老师,自己掏钱买朗诵教材,对着字典标拼音,把难读的字词抄在板子上逐个讲解,为的就是让队员们能找到专业的感觉。
社区的支持给了队伍成长的土壤。每年固定举办的“百合轩艺术节”,成了队员们的“练兵场”。为了在艺术节上拿出像样的节目,大家每周雷打不动排练。75岁的王阿姨刚开始朗诵时基调把握不准确,肖建瑞就把段落拆成短句,一句句带着她练。3个月后,王阿姨在艺术节上朗诵时声音虽有些颤抖,却赢得了满堂彩。“下台时她攥着我的手说‘我这辈子没这么风光过’,我听了鼻子一下就酸了。”肖建瑞说。
10年间,队伍几经“精简”,留下的队员成了核心力量。他们中有退休教师、工程师,还有跨区赶来的朗诵爱好者。从最初的“凑数演出”到如今的“社区名片”,这支队伍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有了自己的模样。
声情淬炼
互帮互助暖人心
为了让朗诵“有灵魂”,肖建瑞下了苦功。2017年,她给自己报了线上朗诵班,从初级班到高级班,整整学了两年。四本笔记上,记满了“停连技巧”“情感脉络分析”。“老师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海子写这首诗时心情复杂,既有对生活的向往,也有藏不住的悲凉,我才明白朗诵不是喊口号,得钻进文字背后的故事里。”
肖建瑞把学到的知识掰开揉碎,结合队员特点设计教学:她给声音洪亮的高大哥分配激昂的段落,让声音温婉的李姐读抒情的文字,还特意找来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资料,和大家一起“啃文本”。
疫情期间的经历,成了队伍的“特殊记忆”。2021年,线下活动暂停,队员们宅家闷得慌。社区为了保留大家的文学热情,联系了录音棚,让大家“录点像样的作品”。录音时肖建瑞一直在棚里一句一句纠正大家发音,念错的、情感把握不准确的,她就陪着反复录制,直到满意。
团队的温暖不只在排练场。在最近的训练课上,杨大姐把攒了半个多月的无花果带给了队员们;金姐旅游回来,给每人带一瓶黄芪霜,“咱老胳膊老腿的,抹着舒服”;春节期间,肖建瑞自掏腰包买糖果、花生举办茶话会,活动室里传来阵阵笑声。这种情谊,让朗诵队成了许多人的“第二个家”。
10年间,他们的作品从《可爱的中国》到《劳动者之歌》,从《红旗颂》到《对衰老的回答》,全是正能量题材。这些作品登上过社区艺术节的舞台,走进过养老照料中心,还在街道见义勇为表彰会上感动过全场观众。“没想到咱这队伍能走10年这么远。”今年社区艺术节排练间隙,肖建瑞感慨万千。她说:“从几个人的小爱好到社区的文化品牌,百合轩朗诵队的10年,是老人们用热爱和坚持写就的故事。正如那首诗写的那样,‘我们不必为衰老悲戚,生命的火焰永远在心里燃烧’。诗词让大家对岁月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学会直面人生、坦然接纳时光痕迹,有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情怀。”
社区里,这支队伍的影响力悄悄蔓延。队员侯玉霜代表朗诵队参加街道组织的邻里节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每年社区的百合轩艺术节,居民们早早搬着小马扎来占座,“就爱听他们念诗,有劲儿!”重阳节去养老照料中心演出,老人们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念的《老有老的骄傲》,说到咱心坎里了。”
夕阳下,活动室的灯光亮了,下周的排练计划已写在黑板上。10年声情相守,百合轩里的“银发诗韵”,还在持续回响。
记者段雁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