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8岁的张佳淇举着手机,在大栅栏胡同里认真拍下界桩遗失的照片时,这个小朋友或许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一项意义特殊的“城市守护行动”。9月20日至21日,“北京中轴线历史街区保护更新AI探索营”在大栅栏历史街区热闹开营,近十名青少年用脚步丈量胡同肌理,用AI赋能创意设计,完成了从“历史旁观者”到“文化建设者”的奇妙蜕变。
北京中轴线历史街区保护更新AI探索营开讲了
“小设计师”将灵感转化为立体方案
小营员们合影留念 变身胡同“小侦探”
探索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姚江胡同的地面改造前经常内涝,现在用了专利排水技术,下雨天再也不用踮着脚走路啦!”9月20日,在大栅栏历史街区的青石板路上,小营员赵禹润拿着调研手册,像模像样地跟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当天,小营员们沿着姚江胡同、琉璃厂东街、东南园胡同18号共生院、安澜山外艺术中心的路线,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历史街区调研。
在琉璃厂东街,当得知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北京已有49片历史文化街区被划定保护范围时,小营员任厚儒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斑驳的砖墙:“原来这些老房子都有‘身份证’呀!”而在何碧咖啡工作室,小营员们被优美的环境、闲适的氛围深深吸引;走进宣南书店,大家又惊叹于朦胧的水幕墙设计,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下“老空间新用法”的灵感。
据悉,此次活动为北方工大——遗介文化遗产科教工作室、“四名汇智”计划、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当天,腾讯工作人员指导孩子们通过“数字打更人”小程序成为“中轴线守护者”。孩子们沿着中轴线漫步时,可以记录文物和界碑情况。其中,参与者栗孟圣发现的地砖破损问题、陈彦廷记录的界桩遗失情况,都第一时间上传到小程序后台,成为街区保护的重要参考。
“以前逛胡同只觉得好玩,现在知道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有故事。”调研结束后,小营员李偲睿在手册上写下感悟。在李偲睿画的胡同速写里,还特意标注了“电线杂乱”“停车难”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将会成为小营员后期开展胡同设计的灵感的重要来源。
AI赋能“小设计师”
让胡同改造想法生动呈现
9月21日,活动教室变成了热闹的“创意工坊”,小营员们围坐桌前,手里拿着卡纸、胶水、模型零件,忙着将前一天的调研灵感转化为立体方案。而腾讯探元AI平台的加入,更为“小设计师”的想法插上了“科技翅膀”。
赵禹润的“屋顶小院”方案格外亮眼。“昨天在何碧咖啡看到大家挤在小空间里喝咖啡,我就在想能不能向上‘要空间’。”她指着自己的模型介绍,二层小院不仅设计了规范停车场,还铺了草坪,“AI帮我生成了3D效果图,你看这个空中花园,夏天坐在这儿还能看到琉璃厂的老房子,十分惬意。”任厚儒则以“书店后的果园”为题,在模型里规划出大面积草坪,“我想让居民看完书就能在树荫下休息,AI还帮我优化了植物种类选择,说这些树更适合北京的气候。”
最脑洞大开的要数陈彦廷的“企鹅街区”。模型里,街区两侧房屋通过空中连廊连接,道路两边还设计了二维码和路标。“我想把胡同变成热闹的商业空间,但又不会破坏原有历史风貌。”陈彦廷笑着说,腾讯混元AI不仅帮他优化了连廊的承重设计,还生成了“扫码听胡同故事”的交互效果,“以后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这条胡同的历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下午,小营员们带着模型登上答辩台,面对评委自信地讲解设计理念。“你考虑过胡同通行的便利性吗?”面对专家提问,陈彦廷立刻补充:“我设计了立体停车场,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游客!”这样的互动,让原本天马行空的想法变得更具可行性。
从“旁观者”到“建设者”
青少年成为街区保护新力量
“以前觉得保护老建筑是大人的事,现在知道我们也能出力气!”在9月21日的结营仪式上,拿着社会实践公益证书的李意洋说出了所有小营员的心声。这场为期两天的探索营,不仅让孩子们读懂了中轴线的历史价值,更让他们成为了街区保护的“行动者”。
遗介负责人展示着小营员们的调研手册,上面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手绘建筑创意草图:“从发现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用AI优化,孩子们全程都是‘主角’。他们这些稚嫩的想法里,藏着对老北京最真诚的热爱。”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的专家也对孩子们的表现赞不绝口:“看到他们认真巡检、上传报告,我们特别感动。大家提交的12条巡检记录,已经被纳入街区保护的参考数据库,方便工作人员及时维护修缮。”
结营合影时,小营员们举着模型和“数字打更人”证书,在琉璃厂东街定格活动瞬间。古老的砖墙与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设计模型相映成趣,这些融入“科技+创意”的设计作品正成为这条千年中轴线上最鲜活的“守护”。
记者段雁南文 姜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