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猿通背拳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武术拳法,以“放长击远、劲力顺达”为核心特征,强调腰背发力。想象一下,猿猴在山林间跳跃、攀援,动作敏捷且舒展,白猿通背拳便是汲取了这种灵动与力量,将其融入到拳法之中。张斌是牛街白猿通背拳的第五代传承人,多年来,他守正创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功夫的精髓。





以“活”为核 非遗武术成健康“良药” 周五早上的法源寺前广场,一群统一着装、头发花白的人正在练习白猿通背拳。张斌在队伍间穿梭,时不时指导一二。“练习白猿通背拳讲究‘活’,身体‘活’、关节‘活’,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融汇贯通,手再抬高一点,像我这样做。”他边说话边示范。
每周五上午,张斌都会在法源寺前广场传授白猿通背拳,不同于部分武术强调的刚猛发力,白猿通背拳从“活关节”入手,主张让每一个关节松顺自然、通透灵活,在提升运动协调力的同时,更能疏通经络、贯通气血,恰好契合了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学习通背拳的行列中,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更加突出通背拳‘松、活、柔、顺’练习理念,推出‘通背健身功’,练习后能有效缓解肩颈部位的不适感,老少皆宜。”张斌介绍说。
“通背健身功”这套功法动作简单易学,无需复杂套路,却能有效活动筋骨,如今已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
三代传承
从家传情怀到职业坚守 张斌与白猿通背拳的缘分,始于家传——他的父亲自小学起便在牛街拜师学拳,此后数十年,一直致力于白猿通背拳的推广工作。
二十世纪90年代,张斌的父亲在牛街文化站开设暑期少儿拳班,三个月学费仅15元,结业时还自掏腰包给每个孩子买了一身价值16元的蓝色运动服以示鼓励。年轻时的张斌曾不解父亲的“执着”,直到自己走上传承之路,才逐渐读懂这份坚守背后的责任。
受父亲影响,张斌心中对白猿通背拳的感情格外深厚,他干过业务、开过公司,但心里始终放心不下对白猿通背拳的热爱,和想让它发扬光大的心。于是,他毅然放下其他工作,全职推广白猿通背拳,成为北京少有的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传承人。
创新破局
非遗传承走出“新路子” 传统武术传承常面临资金短缺、场地有限、年轻人参与度低的困境,白猿通背拳也曾如此。2008年前后,张斌一度面临“没收入、没人学”的难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哪怕有一个人来学,他都认真教学。“没人来学,我就自己练。有人来学,我就认真教”。
2016年10月的一次偶然的分享,让白猿通背拳的传承迎来了转机。当时,陆续有18位武术爱好者想了解白猿通背拳,张斌将他们汇集到一起,以“为什么现在这个时间段练习白猿通背拳最好”为题进行分享,引发了热烈反响。此后一个月,“张斌会讲白猿通背拳”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他顺势推出白猿通背拳公益微课,受众从18人扩展到300多人。
为了扩大影响力,张斌组建了专门推广白猿通背拳的团队。2019年,在法源寺建立首个辅导站,每周五上午进行教学,至今从未间断,并将教学点扩展到月坛等地,形成覆盖多区域的教学网络。同时,十几位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中老年学员还自发形成了志愿者团队,协助张斌开展线下辅导、网络运营、活动组织等工作,成为白猿通背拳传承的“主力军”。
“我退休以后加入了街道的太极拳队,后来跟着张老师学习白猿通背拳,练习一段时间以后,擦地腰也不疼了,爬楼腿也不酸了,每天都跟街坊们一起练习,又充实又快乐。”一位60多岁的白猿通背拳爱好者对记者说,“咱们街道还在很多社区建立了白猿通背拳小分队,现在我们月坛教学点还有好多小朋友来学,热热闹闹的。”
“昔日伯灵守桃园,偶遇偷桃一小仙,三卷天书传大道,白猿传授通背拳。”从小众拳种,到走进千家万户的非遗,白猿通背拳是传统武术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未来,这门承载着几代人情怀的非遗武术,还将继续以创新之姿,在全民健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与力量。
记者岳莹文 王子雍摄